“十四五”规划建议重磅发布,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 发稿时间:2020-11-06 10:37:11
- 浏览次数:3374
11月3日,新华网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全文超过2万字。
《建议》对金融领域发展做出若干部署,主要集中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
全文共16次提及“金融”,17次提及“投资”,另外共有32字关于资本市场的表述。在60个小节中,金融与投资相关内容各集中在一个小节,并在文中其他部分多次涉及。
在“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工作部署中,《建议》提出以下几点: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推进金融双向开放。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除此之外,《建议》其他部分也多处提及金融行业的发展,例如:
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部分,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部分提到: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建议》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提出,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与此呼应,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方面,《建议》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建议》还提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发展绿色金融;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维护金融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等方面。
对于投资领域,《建议》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部分也有“拓展投资空间”的工作部署,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
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在对外开放方面,《建议》还提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等方面。
戊戌观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制约。“十四五”规划肩负着我国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打赢科技持久战的历史使命,进一步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
可以预见,这五年必将是国内经济发展进行重塑的五年,必然会涌现出一批新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同时也将有一批城市、地区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历史经验,五年规划发布前后市场情绪都有所提振,关注“十四五”规划相关投资机会,市场或迎短期热点和结构性机会,未来A股运行偏向稳健,具备长线投资做多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扩大需求和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并列的战略支点。预计后续我国将更加注重民生民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跨境电商为开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与新空间,在数字经济发展强劲势头下,应当把握时机积极拓宽外贸“朋友圈”。
“双循环”战略下,我们认为,扩大内需、科技创新、新基建及资本市场改革仍将是主旋律,“补短板”的行业领域或将不断受政策倾斜。
具体来看,消费、医药等蓝筹股仍然有获取确定性溢价收益的空间。新基建作为统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重点关注其中的5G基建、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投资领域。证券市场体量增长、活跃度提高,全面注册制引领股权融资常态化扩容,区域改革、国企改革等预计继续得到贯彻,建议重点关注证券、保险及资产管理行业龙头公司的业绩增长机会。
此外,“十四五”是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期,环保和节能预计继续成为重要议题,伴随技术创新加速,行业发展或进入快车道,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优势的光伏、新能源车等行业继续受益。